多看書可以增長自己的知識,充實自己的腦袋,最近看到這本書地文誌: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覺得很不錯,很想買來看看地文誌: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,朋友推薦我上網路書局買地文誌: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,不止省去交通通勤的時間,還會幫你把書地文誌: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宅配到家,覺得對朝九晚五的小資族真的很方便,如果你也想買這本書地文誌: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,也可以上網路書局比價看看,或是逛逛其他的書籍也不錯唷!

地文誌: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

地文誌: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

地文誌: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



商品網址: http://www.kingstone.com.tw/book/book_page.asp?kmcode=2018500013374&RID=C1000302652&lid=book_class_sec_se&actid=WISE

商品訊息功能:

商品訊息描述:














  • 《地文誌: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》



    香港遺落的文化史、書店史、文化人物史

    東方之珠最值得典藏的篇章

    殖民之島的文藝前世、香港的今生記憶

    香港詩人、學者作家陳智德

    以文學、歷史、音樂、流行文化為範疇,結合史料、詩作、典故、圖像

    為讀者一一細數香港的前世今生,填寫香港記憶的補遺




    一九九八年七月六日凌晨,最後一班客機降落,啟德機場結束大半個世紀以來的任務,經過一段搬遷日子後,原來的客運大樓被分割為許多不同部分重新開放, 分租給各種不同機構,作許多不同用途。二○○三年四月,「沙士」陰霾籠罩的日子,我重回沒有飛機升降的啟德機場客運大樓,穿梭於人跡杳杳的不同區間,記下 種種不由自主的割裂。每感它的割裂,它的蛻變,與我們的成長都屬同一軌跡。──陳智德



    香港做為亞洲重要經濟樞紐,有其獨特的商業地位。長久以來,其文學與文化領域的關鍵發展需要更深度的論述。香港詩人、學者陳智德在《地文誌: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》一書裡,從啟德機場的停用開始,回顧歷史脈絡,描繪今日香港的現狀。「香港反覆被稱甚至自稱為『文化沙漠』,彷彿樂此不疲」,殊不知有《中國學生周報》、《70年代雙週刊》、《盤古》、《大拇指》、《詩風》、《突破》、《素葉文學》等等幾代人創建的文化刊物,像旺角的書店就是不可抹滅的閱讀記憶:「至今日為止,旺角仍是九龍地區的書店集中地,多家樓上書店密集地分布在旺角的心臟地域──西洋菜街及奶路臣街一帶,且有它歷史的痕跡:已消失或已搬遷的包括南山、五車、洪葉、文星、東岸、貽善堂、實用、復興、精神、學峰、紫羅蘭;仍健在的有田園、新亞、樂文、學津,這四家書店至少經營了二、三十年,都是我中學時代就開始流連的所在。」



    《地文誌: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》糅合了不同的文類,例如地方紀事、掌故拾遺、成長回憶、文學談片,同時穿插個人及他人的詩作。全書共分兩卷,【上卷】「破卻陸沉」──以文學為樞紐,編列地區為經緯,旁及述說、引用、評論多位香港前輩和同代作者的香港城市故事、經驗描寫,和自己的地方生活體驗互為闡發。【下卷】「藝文叢談」則以書與城為主調:香港的老書店、二樓書店、文藝刊物,讀者彷彿進入時光隧道,在終年不散的灰塵和霉味中,那些被遺忘的書店、文藝刊物和它們承載的傳統,以及書店老闆、文化人,陳智德以文字為他/它們留下動人的記憶。



    陳智德在《地文誌: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》裡,範疇橫跨文學、歷史、音樂,結合史料、詩作與圖片;他大膽提問:當許多人視「本土」──尤其是「香港的本土」為一種「狹窄」的題材時,又對香港的歷史、香港的文學有多少認識?這是對地方書寫的提醒,也戳破人們慣常的歷史觀,為香港的身世補充了最重要的文化篇章。















      讀《地文誌》,我看到我城我民的前世今生。──陳國球(香港教育學院人文學院院長兼中國文學講座教授)



      ......陳智德為香港的地景與藝文做出觀察的宏願不容小覷。香港雖然是彈丸之地,然而如陳所言,「『狹窄』與否本不在乎所寫的地方,而在乎執筆者的眼界和文學修為。」誠哉斯言。破卻陸沉,洞昭盲瞽,陳智德的香港抒情考古,可以如是!──王德威(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Edward C. Henderson講座教授)



















    • 作者介紹





      陳智德

      筆名陳滅,1969年香港出生,台灣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,香港嶺南大學哲學碩士及博士。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「古文獻資料庫研究計劃」助理編輯(1994-1997)、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客席授課導師(2004-2006)及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系統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網站計劃」副研究員(2008-2009)等職,現任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助理教授。1992年獲東海文藝創作獎詩組首獎,1993年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社會組散文佳作,另獲1990、1994、1996及2002年度之中文文學創作獎新詩組獎項。評論集《愔齋書話》於2007年獲第九屆中文文學雙年獎評論組推薦獎,詩集《市場,去死吧》於2009年獲第十屆中文文學雙年獎新詩組推薦獎,2012年獲選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「國際寫作計劃」。

      著有詩集《市場,去死吧》、《低保真》、《單聲道》;評論集《解體我城:香港文學1950-2005》、《愔齋讀書錄》、《愔齋書話》及散文集《抗世詩話》等,另編有《三、四○年代香港詩選》、《三四○年代香港新詩論集》、《香港詩選1997-2010》等。

















    地文誌: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-目錄導覽說明





    • 序一/我看陳滅的「我城景物略」──陳國球

      序二/破卻陸沉──陳智德的「抒情考古」書寫──王德威



      前記

      【上卷】破卻陸沉

      白光熄滅九龍城

      維園可以竄改的虛實

      我的北角之夜

      破卻陸沉:從芒角到旺角

      高山搖滾超簡史

      虎地的學院和魑魅

      旗幟的倒85成房貸影:調景嶺一九五○─一九九六

      黃幡故事探源

      達德學院的詩人們

      浪蕩兒童樂園



      【下卷】藝文叢談

      書和城

      廣華書店和它的灰塵

      復興書店的肥佬

      書蟲的形狀

      貽善堂的天使

      冷門書刊堆疊史

      最後來到東岸書店

      詩人筆下的港督

      大大公司與《大大月報》

      十年生滅:香港的文藝刊物



      主要引錄文獻一覽



















    前記



    陳智德




    我的文學啟蒙不在學校或課本,而是初中時代旺角奶路臣街一帶的路邊書攤,繼而是樓上的書店,仍記得初次讀到一九四八年上海星群版辛笛《手掌集》、一九七五年臺北志文出版社新潮叢書楊牧《瓶中稿》和一九八二年香港素葉版馬博良《焚琴的浪子》三書的情形,盛載真正文藝的書籍那溫婉而堅軔的本質,教我著迷而無從脫離。



    辛笛〈夏夜的和平〉一詩這樣寫上海:「最後一列電車回廠了/都市心臟停止它不自然的抽搐」,楊牧〈瓶中稿〉有這樣的名句:「但知每一片波浪/都從花蓮開始」,馬博良〈北角之夜〉這樣寫香港的北角:「最後一列的電車落寞地駛過後/遠遠交叉路口的小紅燈熄了」;三首詩談的都是作者自己的本土經驗,正給時屆初中年紀的我以莫大的震動和啟發。



    由那時開始,我矢志從事文學,不覺流連至今。從古典到現代,從中華到香港,無論走到何處,都離不開腳踏的土地。本土經驗本就是我們的成長以至更大範圍下的共同體社會經驗,我們生活其中,也愈發認清我與非我的真幻;是以書寫本土絕不等同歌頌本土,本土也有許多負面事物,教我們疾首,我們有時也嚮往遙遠的他方、願意承接更古老的傳統、參與更宏大的整體世界,但知每一個出發點,不都由當下腳踏的土地開始。



    二○一二年,我有幸獲選為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畫的香港作家,八月底出發赴美,參與為期兩個半月的計畫,與國際作家交流之餘,我把握近幾年難得的空閒,起草構思多時的《地文誌》系列寫作,本書大部分文章的初稿,都在愛荷華完成。除了珍貴的閒暇,也認識到國際作家層次不同的本土關懷,讓我再思本土經驗的普世共性。十一月中回港後,以僅有的工餘時間修訂內容、補充資料,再加入若干增補過內容的舊文,耗時多月始得完書。



    本書以散文形式撰寫,結合香港文學的地方書寫、歷史掌故和我個人的地方生活體驗,穿插他人及我個人的相關文學片段,節錄的文字有新詩也有舊詩,有散文也有小說的片段,由此引申出相應的評論性文字,但不同於學術評論,主要用以結合我個人的地方生活體驗,互為闡發,也嘗試讓散文與自己的詩作融合,有時,散文部分成了詩的載體,有時是詩作為文意未盡的延伸。本書追跡地方性的文學故事,建構基於本土文化認同的情志和關懷,這樣的散文創作,用現有的術語來說,或可歸入一種「地誌書寫」,但應該不完全等同,我姑且暫稱為一種「地文誌體」。



    我知道許多人視「本土」─尤其是「香港的本土」為一種「狹窄」的題材,我不想在這裡申辯,只想說,香港一地,無論感覺多狹窄,從文學的角度,與地球每寸土地、每個城市都是平等的。我時常自警於本土之可能褊狹和自我封閉,然而「狹窄」與否本不在乎所寫的地方,而在乎執筆者的眼界和文學修為。如果本書最終也淪入「狹窄」之議,責任在我力有不逮,與香港無干。



    劉侗、于奕正《帝京景物略》卷首有言:「夫都燕,天人所合發也。陰陽異特,睠顧維宅,吾知之以天。流泉膴原,士烝民止,吾知之以人。此《帝京景物略》所為著也。」本書也差不多以同一態度去寫香港,也同樣視香港是由「天人所合發」,我們的文學、我們的歷史,以至由土地化生的願望、情志,本歸於更超越的共同。願這書屬於香港,也獻予所有關懷土地的人、寫給與大地同一呼息的地方─即使不現實,至少可作此文學幻想。是為記。





    序一(節錄)



    我看陳滅的「我城景物略」/陳國球(香港教育學院人文學院院長兼中國文學講座教授)




    誰是陳滅?



    很多年前,故人影印《信報》一篇專欄文章給我看,還笑著臉,說:「是你的仇人寫的吧?」文章作者是「陳滅」,內容是評論我和朋友合編的一本書。故人的言說方式,是文人的,迷信文字有其魔力;也是庶民的,一切行為以實用為尚,不作無謂之事。



    我回說:「你沒有看到『滅』字的『火』嗎?」



    我這個解釋,當然不合字源之學;可是,我看到的,確是陳滅不滅的火,那「抗世」的火。後來看到更多陳滅的詩與詩話。



    後來認識了嶺南大學的博士陳智德。看到智德在研討會宣讀論文,解說香港文學歷史,編集香港的詩與詩論;從他說話的節奏、語調,的確是唯智尚德。



    在香港,如果對文學還未絕望,大概有賴心中的一團火。在香港,如果要提倡文學,還是需要智慧、需要具備「足乎己而無待於外」的意志。



    讀《地文誌》,我既看到陳滅,也看到陳智德:「歷史不容竄改?歷史一向被現實竄改,還有生命、故事、文學、香港或什麼都可以......。」「音樂是一種美,搖滾教我們看穿假象。假象不美,假象令人作嘔生厭,但有時竟和美融合,這是悲哀的。......」「由一九九七年起,香港的時鐘開始撥快,各種事物加速消逝,彼此的距離愈行愈遠......。」



    讀《地文誌》,我看到我城我民的前世今生。



    我的父母長輩,經歷戰火亂離、時代興廢,別去南中國的故土,只帶來「休洗紅」的文化記憶;同鄉聚居,他們營造了香港又一個互相取暖的「半下流社會」,無效地抗衡城市經濟與一切的聲光化電;父親手握一管充滿鄉音濃情的筆,心中有一面虛幻的旗。這許多的精神史,以超簡式的書寫,呈現為《地文誌》。



    打開《地文誌》,還見到我的童年往事、我的青葱歲月,灑落在九龍半島的西岸。「芒角」是我的「好望角」;爸爸跟小時候的我說:不要怕迷路,只要你記得彌敦道,你一定可以回到旺角西陲,你的家。像同時代的小孩、少年,我們還有一個可以歷險成長的實景空間;書,還是可以手捧揭頁的。花近高樓,登樓訪書可以望盡天涯;由彌敦道的「港明」,花園街的「寰球」,洗衣街的「新亞」、「南山」,西洋菜街的「田園」,到奶路臣街的「學津」、「學峰」、「文星」......記憶中就是不歇之數;最有象徵意義的,莫如回轉地下,離棺材店不遠的「廣華」,店內灰塵撲面,盈眼是朦朧書影。

    如斯種種,感盪心靈;《地文誌》對於一輩香港人如我,弦動共鳴自是縈迴不盡。



    然而,《地文誌》不止於傷逝的金鍼指南。智德寫《地文誌》,寄心乎晚明的《帝京景物略》。



    方逢年序《帝京略》說:「燕不可無書,而難為書。......燕難為書,燕不可無書也。」



    一個城市的故事,真的這麼難說?



    序二



    破卻陸沉──陳智德的「抒情考古」書寫/王德威(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Edward C. Henderson講座教授)



    香港不是一塊滋潤文學生長的地方,但香港文學卻有靈根自植的能力。



    多少年來,香港的文人墨客,從侶倫到也斯、從劉以鬯到董啟章、從張愛玲到西西,為他們生長或移駐於斯的土地書寫他們的心影屐痕。筆鋒所至,皆成有情文章。而放大角度,香港本身的歷史與地理從無到有,或璀璨、或滄桑,又何嘗不已經就是一種傳奇,一種文學?



    陳智德先生是詩人、學者,也是地道的香港人。他憑著個人對香港文學的熱愛、以及對文學香港的深情,寫出了一本獨特的散文集《地文誌》。這本散文集糅合了不同的文類,地方紀事、掌故拾遺、成長回憶、文學談片,無不引人入勝。述之敘之不足處,又穿插個人及他人的詩作。以此更加凸顯本書作為極具魅力的個人書寫風格。



    陳智德娓娓回憶香港啟德機場的升沉,如何與九龍半島、甚至遺民歷史相輔相成;北角的一晌繁華,竟成為三代詩人李育中、馬朗、也斯的生涯註腳;維多利亞公園見證香港半個世紀的政治風雲,以及與作家如辛其氏等的創作起伏。屯門萬丈高樓興起,掩不住原來魑魅虎狼的陰影;調景嶺曾經的風風雨雨,又埋藏多少人的家國心事?



    少年陳智德出入港九大街小巷,但讓他駐足最久的地方是書店。這是香港文學最奇特的所在。陋街深處,危樓一角,卻偏偏散發出書香,或更多時候是霉臭,的味道。廣華復興,青文東岸,就在狹仄的空間中、層三疊四的書堆裡,一個文學啟蒙的故事緩緩展開。曾幾何時,少年已經微近中年,那一間間書店已經歇業關門,那灰塵中的風雅只成為少數人的回憶。



    在這層意義上,《地文誌》所要從事的是一個人的考古學。陳智德其生也晚,已經錯過香港文學無端興起的那神奇的一刻,而後現代加後社會主義治下的香港,以往人文景觀快速崩毀。他尋尋覓覓,鉤沉訪舊,無非期望在一個時代灰飛煙滅之前,考證、存留一鱗半爪的證據。就像在熙熙攘攘的旺角鬧市地下,誰能想像能發掘出漢代、晉代、唐代文物?在浮光掠影的生活中,想必還有珍貴的文學靜靜等待有緣的讀者:



    事物之真象,向為我輩所執著,然詩人筆下之城市,每多流光幻象,唯秉燭探勞保費率表如何計算照,終見本真幽隱其內。



    陳智德的考古學又是一種抒情考古學,此無他,他考察的對象是文字的因緣,情感的流轉,想像的歸宿。「抒情考古」語出汪曾祺,原用來描述業師沈從文後半生從事工藝美術研究的方法。一九四九年後,沈從文無緣繼續創作,卻在工藝史裡發現了另外一種「創作」的可能,並從中有了深刻體悟。沈在《抽象的抒情》(一九六一)寫道,生命的發展「變化是常態,矛盾是常態,毀滅是常態」,惟轉化為文字,為形象,為音符,為節奏,可望將生命某一種形式,某一種狀態,凝固下來,形成生命另外一種存在和延續,通過長長的時間,通過遙遠的空間,讓另外一時一地生存的人,彼此生命流注,無有阻隔。



    陳智德也許無從比擬大師所經歷的生命斫喪。但在面對歷史的另一刻僵局時,是否也心有慼慼焉?用陳所敬重的女作家鍾玲玲的話來說,《地文誌》所要追尋記錄的正是「時光中無法摧毀的糊狀物,終於凝固為形狀不一的物質,成為心靈中,易碎的珍愛物」。



    《地文誌》的書名或有諧仿《漢書.藝文志》─中國最早藝文經籍的目錄─的意圖。無論如何,陳智德為香港的地景與藝文做出觀察的宏願不容小覷。香港雖然是彈丸之地,然而如陳所言,「『狹窄』與否本不在乎所寫的地方,而在乎執筆者的眼界和文學修為。」誠哉斯言。破卻陸沉,洞昭盲瞽,陳智德的香港抒情考古,可以如是!



















    語言:中文繁體
    規格:平裝
    分級:普級
    開數:25開15*21cm
    頁數:288

    出版地:台灣
    青年首次購屋優惠房貸2018條件 自備款













商品訊息簡述:








  • 作者:陳智德

    追蹤











  • 出版社:聯經

    出版社追蹤

    功能說明





  • 出版日:2013/11/15








  • ISBN:9789570843019




  • 語言:中文繁體




  • 適讀年齡:成人適讀








地文誌: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

地文誌: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

地文誌: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

商品網址: http://www.kingstone.com.tw/book/book_page.asp?kmcode=2018500013374&RID=C1000302652&lid=book_class_sec_se&actid=WISE

地文誌: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評價,地文誌: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哪裡買,地文誌: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評比,地文誌: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推薦2017,地文誌: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價格,地文誌: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特賣會,地文誌: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折扣價,地文誌: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推薦好書,地文誌: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好書推薦

台股即將在萬點行情下邁入第3季,統計144檔台股基金近月來績效10強,不僅打敗大盤,平均漲幅都在5%以上,法人分析,股東會行情及除權息旺季將是接下來的觀察重點,外資台指期未平倉淨多單口數仍維持5萬多口,短線多頭行情持續,建議投資人可持續以定期定額方式擁抱強勢演出的台股基金。



根據理柏統計,盤點144檔台股基金,月績效前3名依序是保德信高成長基金、富邦精銳中小基金、未來資產阿波羅基金,漲幅介於5.61~5.84%。保德信高成長基金經理人葉獻文分析,資金面上來看,除了政府基金已釋出的標案達千億之譜,預估台股除息市值蒸發影響加權指數近400點,將發放1.27兆股息,其中外資約有4901億,投資人可觀察現金股息後續發放是否能挹注股市資金。

觀察台股加權指數、電子指數、金融指數、非金電指數去年第3季堪稱「滿堂紅」,7、9月以電子指數表現最佳,8月則是由金融指數最為亮眼;而拉長時間到10年,大盤(加權指數)在7月上漲機率為50%,8月上漲機率則滑落至40%,9月上漲機率則上看70%。葉獻文認為,從技術面來看,目前月線、季線、半年線、年線均上揚,而政府祭出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後,全面擴大軌道、水環境、綠能、數位、城鄉等相關重大基礎建設投資,相關類股可望同步受惠。群益店頭市場基金經理人沈萬鈞表示,台股接下來的操作難度將更高,尤其指數已來到高檔,不過在投資氣氛熱絡下仍有利主動選股操作創造績效,選股仍是台股中長線投資勝出的關鍵。未來健康萬點行情仍需中小型股續撐,台股後市仍可期,短期若有拉回,建議仍可以台股基金逢低分批布局。富蘭克林華美第一富基金經理人周書玄表示,目前經濟持續復甦,儘管評價偏高,但引領全球股市上漲的科技股尚未看到反轉的趨勢,加上ETF成為全球風潮,其規模膨脹對指數的浥注等均有利股市維持上升軌道。接下來是7、8月的除權息旺季,隨i8發表上市,旺季效應可望拉抬另一波行情。(工商時報)

台股即將在萬點行情下邁入第3季,統計144檔台股基金近月來績效10強,不僅打敗大盤,平均漲幅都在5%以上,法人分析,股東會行情及除權息旺季將是接下來的觀察重點,外資台指期未平倉淨多單口數仍維持5萬多口,短線多頭行情持續,建議投資人可持續以定期定額方式擁抱強勢演出的台股基金。



根據理柏統計,盤點144檔台股基金,月績效前3名依序是保德信高成長基金、富邦精銳中小基金、未來資產阿波羅基金,漲幅介於5.61~5.84%。保德信高成長基金經理人葉獻文分析,資金面上來看,除了政府基金已釋出的標案達千億之譜,預估台股除息市值蒸發影響加權指數近400點,將發放1.27兆股息,其中外資約有4901億,投資人可觀察現金股息後續發放是否能挹注股市資金。

觀察台股加權指數、電子指數、金融指數、非金電指數去年第3季堪稱「滿堂紅」,7、9月以電子指數表現最佳,8月則是由金融指數最為亮眼;而拉長時間到10年,大盤(加權指數)在7月上漲機率為50%,8月上漲機率則滑落至40%,9月上漲機率則上看70%。葉獻文認為,從技術面來看,目前月線、季線、半年線、年線均上揚,而政府祭出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後,全面擴大軌道、水環境、綠能、數位、城鄉等相關重大基礎建設投資,相關類股可望同步受惠。群益店頭市場基金經理人沈萬鈞表示,台股接下來的操作難度將更高,尤其指數已來到高檔,不過在投資氣氛熱絡下仍有利主動選股操作創造績效,選股仍是台股中長線投資勝出的關鍵。未來健康萬點行情仍需中小型股續撐,台股後市仍可期,短期若有拉回,建議仍可以台股基金逢低分批布局。富蘭克林華美第一富基金經理人周書玄表示,目前經濟持續復甦,儘管評價偏高,但引領全球股市上漲的科技股尚未看到反轉的趨勢,加上ETF成為全球風潮,其規模膨脹對指數的浥注等均有利股市維持上升軌道。接下來是7、8月的除權息旺季,隨i8發表上市,旺季效應可望拉抬另一波行情。(工商時報)

台股即將在萬點行情下邁入第3季,統計144檔台股基金近月來績效10強,不僅打敗大盤,平均漲幅都在5%以上,法人分析,股東會行情及除權息旺季將是接下來的觀察重點,外資台指期未平倉淨多單口數仍維持5萬多口,短線多頭行情持續,建議投資人可持續以定期定額方式擁抱強勢演出的台股基金。



根據理柏統計,盤點144檔台股基金,月績效前3名依序是保德信高成長基金、富邦精銳中小基金、未來資產阿波羅基金,漲幅介於5.61~5.84%。保德信高成長基金經理人葉獻文分析,資金面上來看,除了政府基金已釋出的標案達千億之譜,預估台股除息市值蒸發影響加權指數近400點,將發放1.27兆股息,其中外資約有4901億,投資人可觀察現金股息後續發放是否能挹注股市資金。

觀察台股加權指數、電子指數、金融指數、非金電指數去年第3季堪稱「滿堂紅」,7、9月以電子指數表現最佳,8月則是由金融指數最為亮眼;而拉長時間到10年,大盤(加權指數)在7月上漲機率為50%,8月上漲機率則滑落至40%,9月上漲機率則上看70%。葉獻文認為,從技術面來看,目前月線、季線、半年線、年線均上揚,而政府祭出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後,全面擴大軌道、水環境、綠能、數位、城鄉等相關重大基礎建設投資,相關類股可望同步受惠。群益店頭市場基金經理人沈萬鈞表示,台股接下來的操作難度將更高,尤其指數已來到高檔,不過在投資氣氛熱絡下仍有利主動選股操作創造績效,選股仍是台股中長線投資勝出的關鍵。未來健康萬點行情仍需中小型股續撐,台股後市仍可期,短期若有拉回,建議仍可以台股基金逢低分批布局。富蘭克林華美第一富基金經理人周書玄表示,目前經濟持續復甦,儘管評價偏高,但引領全球股市上漲的科技股尚未看到反轉的趨勢,加上ETF成為全球風潮,其規模膨脹對指數的浥注等均有利股市維持上升軌道。接下來是7、8月的除權息旺季,隨i8發表上市,旺季效應可望拉抬另一波行情。(工商時報)
7F2AC28E8EDFB1FB
arrow
arrow

    melissolga17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